一块布,能掀起多大的浪花?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,有种布匹曾让无数家庭为之一振,这就是“的确良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那个年代,几乎十户人家有八户穿过的确良衣服。可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一个曾让人抢破头的时髦货色,如今却成了很多人记忆深处的边角料?盛极一时的它,是如何一步步淡出我们的生活?又是谁,把它淘汰出局?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,看看这块“布”背后的大时代。
有人说,的确良就是上世纪的“羽绒服”,有一件,倍儿拉风;也有人不屑,嫌它闷又硬,穿着还爱起静电。围绕着这块布,社会分成了两大阵营。那时,买布要凭票,能捧张布票去供销社挑中意的确良,就像现在摇到新车号一样让人羡慕。可,为什么有的家庭宁愿为它排长队,有的年轻人却转头追起“花棉布”?难道它的流行真只是因为物资稀缺吗?
先说说那会儿的生活场景。家家门口都晾着衣服,可里面能有一件的确良,就是“老王家又搞到宝了”。当年,“的确良”其实就是“涤棉”——国外叫达克隆,中国工厂学着搞一搞。穿着它,省事!不容易皱,洗完拧巴巴一挂就能穿。地铁里、戏台上、照片里,明星艺人一个个的确良衬衣,成了全城小伙姑娘的“模仿秀”。有人说它颜色鲜亮得像初恋,也有人觉得那滑溜的手感不敌纯棉的柔和。不夸张地说,那会儿的确良就是“国民面料”。
可外头风光,里头咋样?不少家庭嘴上夸好心里却犯愁。气温一高,穿着捂汗,北方一入冬,冷风钻脖;还怕沾水,一见水就更薄。大爷大妈一边夸它省事,一边琢磨“还是棉布更熨帖”。乱糟糟的抱怨和赞美混在一起,这风头就有点立不住了。
眼看着的确良在大街小巷大放异彩,有人开始琢磨:“这玩意儿真有那么好吗?”改革开放的脚步刚迈开,市场上忽然冒出各种花色的“新材料”。那群追新求变的年轻人,穿上牛仔裤、T恤,连带的确良都懒得多看一眼。有人说,的确良的优点早晚会被后来产品超越——它的硬挺,已不再是稀奇货。一时间,的确良好像成了“上了年纪”的代名词。
可还没等大家消化这变化,另一拨反对声又冒了出来。有批评说,什么潮流换代,最终还不是市场和工厂拍板决定。有人为的确良辩护:“它耐磨、耐洗、省心,偏偏现在的年轻人嫌弃,都忘了旧时光的苦日子!”表面上布料的选择丰富多了,生活也自在起来;可有人觉得,那些新玩意儿太花哨,不够踏实。风平浪静的背后,实际上每一家,每个人,都还在纠结:“旧物是不是该彻底说再见?”
就在许多人以为的确良要被历史尘封时,纺织厂里却搞出了大新闻。混纺技术升级,“的确良家族”换了马甲——不叫的确良,成了更高档次的家纺、窗帘、酒店床单原材料。你以为它真的消失了?实际上,它在你家窗帘、公司工服里悄悄“改头换面”。有些高级运动衣、功能性家纺,骨子里还是化纤混纺,只不过工艺进步、名称变了罢了。谁还记得小的时候妈妈晾的那一床“花被面”,其实就是现代家纺的雏形?所谓消亡,不过是换了阵地再度归来!
这反转让当年的老布票收藏家都摸不着头脑。本以为的确良“过气”,没想到它的“基因”早就混迹到各行各业,不用抢票不用排队,低调服务于日常生活。真相大白,原来那些年我们痴迷的,不只是布那么简单,更多是时代给每个人的身份标签。
表面上的确良的争论逐渐消声,柜台上也难觅它的老字号,但暗流并未真正散去。纺织品更新换代,每个月都有新材料问世。可问题随之而来:新材料越多,安全隐患也冒头。有人担心,新型面料添加剂多,会不会影响健康?又有声音说,现在东西是好看了,用着却没以前耐用。老人家念叨:“那会儿一件的确良能穿几年,现在衣服穿一年就换。”一层危机悄然堆积,什么才是“结实耐麻烦”、又“安全放心”的标准?分歧加深,观点分异——有人觉得怀旧是“抱残守缺”,有人却说“一味向前,可能忘本”。
得,说到这里,不得不夸下咱们的确良了。曾经它给我们的生活添彩,有它在,衣柜是清清爽爽的,妈妈们不用天天熨衣服,孩子们穿着省心舒坦。可也不得不说句公道话:有没有发现,吹捧它的声音,和嫌它俗气的,一样高?哪个时代没点自己的“红人布料”?今天有人嘲笑过去喜欢的确良,明天就可能跟风追火新科技中挂着的“快时尚”。那些把的确良当作“国货之光”、把怀旧挂在嘴边的,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它。你还真别只盯着它哪天完蛋的——想想小时候爱吃的搅拌冰棍儿,不也是悄悄换了种玩法,成了冰激凌?其实无论多“靓”,只要审美和生活方式变了,没人能保证不会被新潮打下线。夸得确良有理,不如夸咱们中国人会审时度势,这才是真本事!
所以——的确良被淘汰,真的是因为它“不够高级”吗?还是说,咱们在追新路上,太容易遗忘老朋友了?有人说衣服要时髦舒适,也有人喜欢那种老物件带来的亲切感。谁来定义什么才是“有面子”的穿着?你觉得,咱中国人从的确良变身时尚潮人,这步转身,是时代进步,还是另一种集体遗忘?进步和怀旧,你站哪一队?评论区开撕!
配资最新,配资炒股公司平台,专业的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